章熙建
2025年10月26日08:42 来源:中国军网
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特等功臣”“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当这些闪亮的称号叠加在一起,我很难想象,它们的主人竟是一位牺牲时年仅19岁的战士。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纪念日到来前,我来到安徽省南陵县家发镇,参观“李家发烈士纪念馆”,走近一位抗美援朝烈士——李家发,感受72年前那道光耀苍穹的生命绽放。
风雨中勇救解放军伤员
李家发,1934年出生于安徽省南陵县泉塘乡岩虎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乳名春生。年过八旬的李家发烈士纪念馆荣誉馆长李家英,就是他的妹妹。
“哥哥从小就明事理、有骨气!”说起李家发的英雄精神,李家英从哥哥参军前的一次“见义勇为”开始回忆,话语间满是自豪。
1948年12月,长江以南尚在国民党反动政权统治之下。一天晌午,南陵一带,冬雨绵绵,寒风呼啸。李家发的父母在屋里搓玉米棒。突然,外出放牛的李家发裹着一身寒风冲进屋,焦急地喊道:“娘,快拿几件爹的干衣服给我!”
母亲见他浑身湿漉漉的,一脸疑惑地问道:“你要衣服做什么?你的蓑衣呢?”感到有些蹊跷的父亲李继成,也赶紧起身询问,李家发这才说出原委。
这天一早,李家发披着蓑衣上山放牛,经过山坳口山坡时,在瓜棚里看见一个人躺着。那个人身着破烂的黄军衣,浑身血迹斑斑,在寒风中冻得直哆嗦。
李家发连唤几声“喂,喂”,只听到他“啊”了两声。这时,风狂雨骤,破漏的瓜棚被风雨抽打得摇摇欲坠。李家发使劲摇晃他说:“你得说句话,不然我不敢走呢!”
许是从眼前这位少年纯真而关切的眼神中感受到了信任,他吃力地说:“我是解放军,我受伤了……”
李家发心头一怔,想起自己曾听村里私塾先生跟人谈论解放军,说他们是帮穷人打天下的队伍。此时,眼前全身湿透、神志不清的解放军战士,让他内心莫名地生出一股亲近感。他当即脱下蓑衣披在这位战士身上,说:“你等等我,我去给你拿干衣服!”
听到李家发解释后,父亲感到这件事非同小可,赶紧和他一起赶到瓜棚。解放军战士换上干衣服后,见这对父子敦厚淳朴,便透露了大概情况。他是中原野战军的一名战士,在淮海战役南线阻击战中负了伤,在一个老乡家养伤时遭到敌人偷袭,从江北被押送到江南的南陵囚禁。前几天,他趁着被押到外面修碉堡的机会,用铁锹打死看守逃了出来,躲躲藏藏中赶上连日下雨,腿上的伤口发炎引发了高烧。
李继成听后心里猛地一沉。原来,南陵和相邻的繁昌沿江一带,都驻有不少国民党军队。他们乱拉壮丁、强征军粮的事时常发生,让老百姓感到十分恐慌。李继成心想,国民党军队肯定正在四处搜捕这名伤员,收留了他,无疑是引火上身。
正当李继成犹豫不决时,李家发对父亲说:“他是帮穷人打天下的,说啥也不能叫那些坏蛋抓回去!”
李家发的坚定,让李继成下定了决心。父子俩一琢磨,打算把伤员送上“湖里墩”。
“湖里墩”是一个大池塘中的土墩子。李家给地主家看护这个养鱼养鸭的池塘已有多年。他们用小舢板把伤员送到墩上的草棚里,安顿好后又撑船出来。李家发回家让妈妈熬姜汤、做米饭,李继成则赶往邻村请郎中。
这个寒雨霏霏的下午,得救的解放军战士喝过姜汤、吃下一钵子米饭后,原本苍白的脸渐渐泛出红润。老郎中给他洗伤口、敷草药时,父亲将李家发叫出草棚,把路上对郎中编的说辞跟他学了一遍,叮嘱说:往后逢人问起,你就说,是去东北当木匠学徒的二哥回家了。
李家发说:“爹,我晓得。等下你陪‘二哥’歇着,我来送郎中先生回家。”
记得有位哲人说过,命运的机遇,往往蕴藏于不经意的邂逅之中。14岁少年在隆冬风雨中的一次临危相助,挽救了一个解放军战士的生命,也让自己迈上了一条崭新的人生之路。
一道光照进少年生活
在李家发烈士纪念馆,我久久地望向一张黑白照片。拍摄于1948年的这张照片上,一位少年的目光清澈而专注。这是李家发生前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这道坚毅的目光,叩击着我的心弦,让我在脑海里不断想象他身穿军装的模样。
李家是一户隐于林间的独立农舍,这为伤员隐蔽养伤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李家救护的这名伤员叫张华,辽宁盖州人,比李家发大4岁。
那段时间,李家发与张华像亲兄弟一样形影不离,白天放牛薅草,夜晚织席编篓。李家发时常支着腮,听张华讲毛泽东同志领导人民闹革命,讲红军长征、抗日救国。在张华的讲述中,李家发渐渐知道了毛泽东和共产党,懂得了革命的道理。革命、打仗、英雄……就像一颗颗神奇的种子,撒进这个山里娃的心田。
1949年4月,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22日解放南陵。傍晚,李家发与张华牵牛路过山坡小道时,远远看见一支骑兵队伍正向南疾驰而去。
吃晚饭时,张华吞吞吐吐地说,他要去追赶队伍。李家发父母一愣,母亲更是端起碗到灶台后面啜泣起来。
两天后的拂晓,李家发一路送张华走了10余里。头天夜里,他们在村口樟树下坐到半夜。李家发缠着张华要跟着一起去找部队,张华搬出没满18岁不让入伍的规定,才勉强把他说服。
走到汊河桥头,张华跟李家发说:“过两年指定来接你,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勇敢的战士!”李家发抹着眼泪点点头,送别了张华。
新中国成立后,李家发家里分到1亩2分水田和一片山林地。一家人勤劳苦干,日子过得殷实温暖起来,可李家发总藏着一桩心事。他时常拿着张华临行前在县城拍下的军装照,想着哪一天张华会回来带他加入解放军队伍。然而,张华一去再无讯息。
许多年后,包括李家英在内的李家全家人,除了无尽思念英雄李家发之外,心底也始终挂念当年奔赴战场的张华。他们四处打听过这位家里的“二哥”、英雄的“引路人”,但终究未果。
1951年5月,全国掀起抗美援朝爱国运动,政府号召青年自愿报名入伍。李家发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到乡政府报了名。
当时,李家发只有17岁,而且身材矮小。在他的苦苦哀求下,兵役机关领导看他十分精干,才批准了他的请求。1951年6月,李家发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7军199师595团1营1连一名战士。
要做黄继光那样的英雄
我在李家发烈士纪念馆展板上,看到李家发的参战履历。因部队担任预备队,李家发入伍后的两年,一直没赶上实战,但每一步都迈得扎实稳当——部队战地练兵中他被评上“特等射手”,修筑工事屡次夺得第一名,立了三等功。他积极发挥特长,带头编排的《马刀舞》《团结舞》等文艺节目,很受战友们欢迎。有一天,部队驻地遭到敌机空袭,他一次次钻进浓烟滚滚的房屋里,帮朝鲜人民抢救衣物和粮食……
由于工作、练兵认真刻苦,思想上要求进步,1952年10月,李家发被批准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这年冬天,部队在庆坡岘坚守阵地,李家发当了排里的临时通信员。
进入阵地当晚,连长叫来李家发,郑重地交给他一项任务——每天给玉女峰前沿阵地送信。李家发想都没想就响亮回答道:“坚决完成任务!”其实他心里十分清楚这其中的危险。
从庆坡岘到玉女峰,中间有一片200多米长的开阔地。敌人每天向这片开阔地倾泻数以千计的炮弹。李家发无所畏惧,通过细心观察和精确计算,掌握了敌人炮击的间隔规律。1个多月时间里,李家发40多次穿越封锁区却毫发无损,被战友们称为“铁腿通信员”。
一天,连队徒步行军到团部参加战斗英雄黄继光事迹报告会。返回的路上,李家发几次失神般地停下脚步。连长发觉后,问他情况,李家发眼中闪烁着泪光,喃喃说道:“黄继光怎么会那么勇敢?要换作是我,敢不敢像他那样冲上去堵枪眼呢?”
“你会的!”连长爱惜地抚了一下他的头,语气笃定地回答。
至此,我仿佛看到一个英雄战士前进道路上的一组闪亮台阶。从毅然参军奔赴前线,到入伍后刻苦训练,再到黄继光精神融入血脉,李家发就像一个勇敢的枪手,准星、缺口始终瞄着一个目标——杀敌立功,并为此时刻准备和努力着。
用生命开辟胜利通道
1953年7月13日夜晚,朝鲜轿岩山及金城川以北地区,时闪时灭的照明弹,让苍莽的山峦显得狰狞恐怖。这里即将进行抗美援朝最后之战。
此前的5至6月,志愿军发动两次夏季攻势,歼敌4.5万余人。1953年6月,交战双方约定停火,但顽固的南朝鲜李承晚集团妄图多捞便宜,单方面扣留被俘人员2.7万余名,悍然破坏和谈大局。志愿军总部决定以战促和,粉碎南朝鲜的图谋。
李家发所在的第1连,光荣地担任攻克轿岩山主峰前沿阵地的任务。
连长趴在草丛中,用望远镜观察敌军阵地,李家发跟在他身侧。
轿岩山海拔768.7米,方圆14平方公里,山高坡陡,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敌人扼守金城一线的重要屏障。敌军在这里,以铁丝网、地雷、碉堡等,构筑了纵横交错的坚固防御阵地。
连长浓眉紧蹙,不时地用小树枝在地上画进攻路线图。他们必须在总攻发起前拿下阵地,才能为全团开辟突击通道。李家发的心也跟着小树枝跳跃着。
晚上9时,志愿军炮群展开覆盖打击。随后,1连官兵如猛虎下山,冲破两道铁丝网,向一座山包顶逼近。眼看就要接近山包顶,突然间,山腰中敌人3座品字形分布的碉堡,形成交叉火力网,阻挡了连队前进道路。
连队第1爆破组立即展开突击,但敌人火力凶猛,6名爆破手5人伤亡。之后,又有3个爆破组接续出击,虽然端掉了一侧碉堡,可剩下两座碉堡的机枪仍在疯狂“吼叫”着。
冲锋队伍被压回坡坎下。此时天色灰暗,暴雨如注。早已憋不住的李家发大吼一声:“我去干掉它!”他抓起手榴弹就冲上坡地,战友赶紧用机枪射击,吸引敌人火力。
阵地上泥泞不堪,李家发敏捷地匍匐靠近一侧碉堡后,迅速将手榴弹塞进射孔。随着“轰”的一声闷响,敌人机枪变成了哑巴,可李家发也被爆炸气浪冲出数米,左腿被子弹击中,血流如注。但他全然不顾,又抵近中间碉堡,投出手榴弹,炸飞了这个凶恶的“拦路虎”。然而,剧烈的疼痛使他陷入昏迷。
3座碉堡已全部摧毁,正好暴雨也停了下来,连队立即展开冲锋。可没想到,山崖上的一丛枯树突然翻倒,一根乌黑枪管喷出吞噬生命的火舌。奋勇冲锋的志愿军官兵,顿时倒下一片。
敌人竟然隐藏了一个暗堡。就在这万分危急时刻,照明弹白光下,战友们看到一个瘦小的身影,正匍匐在敌人机枪发射孔附近。那是刚从昏迷中醒来的李家发,正用双手抠着草地,奋力爬向暗堡。
时光定格在1953年7月13日的深夜22时许。
李家发倚靠在暗堡的侧面,伸手往腰后掏手雷,可摸到的却是瘪瘪的弹袋——手雷已经全部用光。那瞬间,身负重伤的李家发,猛地站起来扑向暗堡,双手抓住通红的枪管,将整个身躯紧紧压在射孔上。
暗堡顿时失去威力。看到李家发壮烈一幕的志愿军官兵,高喊着“为李家发报仇”,迅速冲上敌人的阵地,将胜利的红旗插上了主峰峰顶。
出征前,李家发曾在这面旗上签过字,对着红旗宣过誓,并跟战友们约好,要在山顶上见。
金城战役大捷,志愿军歼敌5.3万余人,收复阵地160余平方公里。这一战,成为压垮对手的最后一根稻草。
战役结束之日,也就是李家发牺牲两周后的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订。
70多年的思念与守望
1953年9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李家发追记特等功,授予他“一级英雄”称号,并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12月,彭德怀、黄继光、邱少云、李家发等12位功勋卓著的志愿军官兵,被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
李家兄弟姐妹10人,李家发排行第5,李家英最小。1953年9月的一天上午,有3个人来到李家,说是来送立功喜报的。李家英回忆,一位解放军干部将父亲和大哥留在屋外,和他们说了很长时间的话,他们回屋时脸上满是泪水。
李家英才知道,与立功喜报一起到来的,是哥哥李家发牺牲的噩耗。当家人从立功喜报上读到“李家发用19岁的青春堵住敌人的机枪”时,李家发的母亲悲痛地喊一声“我儿呀”,便晕倒在地。
1953年,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去往朝鲜慰问,李继成与罗盛教的父亲罗迭开、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等随团入朝。李继成前往位于朝鲜江原道昌道郡榆昌里的志愿军烈士陵园,给长眠在那里的儿子带去了家人的殷殷思念。
李家英说,哥哥英勇牺牲,被家乡人民视为无上光荣。1956年,中共南陵县委、县人民政府作出决定,将李家发的家乡更名为家发乡,1997年撤乡建镇。
李家发烈士纪念碑坐落在南陵县家发镇狮子山,曾任志愿军司令员的开国上将杨得志,为纪念碑题写碑铭:“李家发烈士永垂不朽”。每年清明时节,这里前来献花的人络绎不绝,人们像惦念亲人一样怀念远去的英雄。
1965年,南陵县城放映电影《英雄儿女》。李家作为烈属代表,被特邀观看首场放映。那个夜晚,李家英仿佛亲眼看到哥哥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场景,当即立誓要像电影中王成的妹妹王芳一样,当好革命接班人。1967年,李家英如愿穿上了军装,入伍第一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被评为“五好战士”。
父母去世后,李家英决心扛起弘扬英烈精神的责任。她奔波于学校、企业等,不遗余力地宣扬哥哥献身报国的事迹。
2010年,李家英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英模烈属代表团前往朝鲜。途中,她把小挎包紧紧搂在怀里,因为里面装着母亲的心愿。
母亲临终前嘱咐她:“如果你有机会到朝鲜,一定把我坟头的土带去一捧,撒在你哥哥坟上,让我能够抚摸到他,你也要把他坟上的土捧一把,放在我的墓上,我要抱抱我的儿子……”
遗憾的是,李家英没有找到哥哥的墓地,眼前是40座无名烈士合葬墓,哥哥和1万6千多名战友埋葬于此。李家英在墓前恸哭后,说道:“你们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从此没有回到家乡。我的哥哥跟你们一样。这是祖国的土,撒到你们大墓上面,你们想家的时候,给你们闻闻祖国的土地气味……”
硝烟散去,英雄魂归。然而,思念烈士的又何止是亲人。
2025年9月13日,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89岁的原志愿军第67军199师政治部文工队队员曹家麟,在环形烈士英名墙上找到了战友李家发的名字。老人这次特意带了两颗糖,看着战友的名字深情地说道:“家发,这个糖是你妹妹一直惦记的,参军离开她的时候你曾答应她,要给她带糖吃。今天你妹妹特地托我给你带糖来了……”
几十年来,曹家麟心里一直挂念着李家发。从20世纪90年代,他就搜集李家发的英雄事迹,开始关注李家发在朝鲜的安葬信息。从2000年至2018年,曹家麟先后7次前往朝鲜,终于找到李家发长眠的地方。那一次,他特意从祖国带了红色油漆和毛笔,把李家发的名字写在一座合葬墓的墓碑上,边写边念叨:“我的战友啊,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
在李家发生前所在部队、某部“红一连”,班排宿舍里永久保留的李家发床铺纤尘不染,被子叠得整整齐齐。每次连队点名,第一声呼点是“李家发”,官兵齐声答“到”。英雄血脉的传承从未间断。
今年5月,李家英来到“红一连”,听到这一声响亮的答“到”声后,说道:“我觉得我哥哥还在,他永远在……”
那一天,李家英收到一个特殊的礼物——借助AI技术制作的与哥哥“重逢”视频。屏幕里,哥哥依旧是参军离家时的年轻模样,而当年总在家门口踱步、盼着哥哥买糖归来的妹妹,早已满头白发。
著名作家杨朔在1954年写的散文《万古青春》中,专门描述李家发的事迹。文末,他这样写道:“青春不会老,李家发也不会老。历史可以数到一万年、十万年,李家发却将永远是十九岁,永远像春天一样,万古长青。”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