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2025年08月31日09:0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22
“不,我不伟大,是中国共产党伟大,中国人民伟大。我不过是作为记者,把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进行的正义战争,真实地而不是夸大或贬低地传达给了世界人民而已。”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
1928年,38岁的美国女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以德国《法兰克福日报》特派记者的身份来到中国,积极参与中国进步文化运动,及时向西方世界报道中国革命的情况。1937年初,史沫特莱到达中共中央所在地,成为第一位访问延安的外国记者,并与毛泽东、朱德等中共领导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谁,什么是中国共产党?
史沫特莱手迹:谁,什么是中国共产党?(原件藏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图书馆)
在《西行漫记——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人》档案图片展览中,有一件珍贵的手稿,是史沫特莱用英文写的:“who + what are Chinese Communist ?(谁,什么是中国共产党?)”这个疑问,萦绕在当时每一位在华外国记者的心中。手稿大约写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刚刚完成艰难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落脚西北,仍被国民党军队层层包围着,几乎所有的报纸都在污蔑、抹黑中国共产党,西方主流媒体甚至用一些耸人听闻、匪夷所思的词语来描述中国共产党人。这种在新闻行业内罕见的步调一致,反而激起了一些西方记者的好奇,对于早年曾投身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史沫特莱来说尤其如此。1936年6月,当斯诺获得机会进入陕北时,史沫特莱再也按捺不住,她从上海出发,只身前往西安,寻找进入苏区的机会。在西安,史沫特莱有幸成为西安事变的亲历者。事变期间,她坚持每天用英语进行广播,实时跟进事变最新进展,几乎成为当时世界了解西安事变实况的唯一消息来源。
1937年初,在中共地下党的安排下,史沫特莱与一群青年学生同乘一辆卡车离开西安,前往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继埃德加·斯诺之后第二位访问红色中国的西方记者,也是第一位到达延安的西方记者。
在延安期间,史沫特莱采访了毛泽东。谈话中,毛泽东澄清了所谓中共策划西安事变的谣言,申明了实行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预言了中日一战不可避免,并表达了对抗战必胜的信心。
1937年3月1日,毛泽东与史沫特莱关于中日问题与西安事变的谈话
在见到朱德以前,史沫特莱原本以为被国民党污蔑为“赤匪头子”“共匪”“强盗”的红军总司令朱德是一个“坚强英勇、脾气暴躁的人物,其滔滔不绝的论断几乎可以使森林燃烧的钢铁般的革命者”。但初次见面出乎她的想象:“看起来完全是一副普通面貌。要不是因为他身穿制服的话,很容易把他当作中国哪个村子里的农民老大爷,而忽略过去。”这种神奇的落差,让史沫特莱马上下定决心为朱德写一本传记,并且给了一个让朱德无法拒绝的理由。她说:“因为你是一个农民,中国人十个有八个是农民,而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农民向全世界谈自己的经历。如果你把身世告诉了我,也就是中国农民第一次开口了。”史沫特莱所写《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成为我们回溯中国革命的珍贵标本。
中国在反击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史沫特莱离开延安,跟随八路军转战华北前线。她撰写了大量的文章,如实报道了平型关大捷和八路军敌后抗战的情况。1938年,史沫特莱将她自西安到延安,再到华北抗日前线的经历,以日记和书信的形式结集为《中国在反击》一书,由美国左翼读书俱乐部出版。
史沫特莱《中国在反击》打字稿(原件藏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图书馆)
八路军在抗战中的英勇表现,给史沫特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说:“我对他们充满最深切的钦佩之情。我亲眼见到了他们组织民众,武装民众。”史沫特莱在缴获的日本人日记中看到了这样的记载:“从我现在呆的这里,我明白,共产党带领的影响非常之大。共产党的影响是抗日思想的基础。红军已炸毁了我们约一百五十辆卡车,并消灭了我们五十至六十名弟兄,其中就有我们一个连长。在这附近,甚至连中国的妇女也投入了战斗,她们还扔手榴弹。”这些文字为她的判断提供了有力的印证。
史沫特莱耿直且充满热爱地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进行了报道。谈到八路军的游击战术,她写道:“八路军在这场战争中举足轻重,并不只是因为它是共产党所领导的那支已经改编了的红军。改编这个事实表明了中国这十年来在相互交战的军队之间已经出现重新和好、一致对外的新的团结局面。八路军之所以举足轻重,还因为它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中创造出了某些战略战术,而在中国其他方面的部队以及中国政府,为了赢得胜利,也正在越来越多地采用这些战略战术。取得农民的紧密合作,迅速满足农民的要求,有效发动农民,组织农民,以对付侵略者,这些都是中国在优势的日本武装力量面前而要赢得最后胜利的重要保证。”
1938年8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为准发史沫特莱赴江西等地采访证明书致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公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我总忘记我不是一个中国人”
史沫特莱出身贫寒,却热情善良,致力于反抗一切强权,同情世界上所有被压迫的贫苦人民。她说:“我一生中去过很多国家,但只有在中国,我总忘记我不是一个中国人。”史沫特莱作为作家、记者、革命者、妇女运动者、国际主义战士,都与中国革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她的四部传世之作,是其一生的真实写照:这位从美国社会底层艰难走出的《大地的女儿》,亲身见证《中国在反击》,以坚定的信念选择了《伟大的道路》,倾尽全力用生命谱写了一曲《中国的战歌》。
有一种热爱,是“生于斯,长于斯,葬于斯”。史沫特莱出生在美国,却选择将中国作为灵魂的最后归宿。1950年逝世前不久,她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中国,我的心灵在任何地方都未能找到安宁,我希望我的骨灰能和死去的中国革命者同在。”她嘱托将她的个人财产全部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朱德元帅,希望能够用于新中国的建设,她说:“安葬我的时候,最好为我唱一首中国的国歌。”
(本文作者:李薇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员)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