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懷進鵬
本報記者 吳 丹
2025年11月23日08:4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是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上舉行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全會審議通過“十五五”規劃建議,對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等提出明確要求、作出重要部署。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本報記者採訪了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懷進鵬。
深刻把握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意義、豐富內涵和系統部署
記者:如何深刻理解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對“十五五”時期教育強國建設作出的戰略擘畫?
懷進鵬: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和全會審議通過的“十五五”規劃建議,著眼統籌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深刻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戰略屬性,對未來5年教育強國建設作出頂層設計和戰略擘畫。
我們深刻認識到,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也是教育強國建設的核心課題。立德樹人關乎黨的事業后繼有人,關乎國家前途命運,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必須持之以恆回答好這道“必答題”。
我們深刻認識到,教育、科技、人才已經成為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要素。從歷次重大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看,產業提升靠科技、科技發展靠創新、創新支撐經濟持續繁榮和現代化,而其背后最重要的基礎是人才和教育。“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我國發展條件和增長模式都在發生深刻變化,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並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而教育正是激活新質生產力的基礎和先導。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加快重大科技成果高效轉化應用,實現創新產業、資金、人才的有效協同,進而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支撐和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我們深刻認識到,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教育強國的重要基礎。當前中國基礎教育已經達到世界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但還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需持續努力、不斷加強。同時,我國人口和社會結構的變化對教育提出了新挑戰。一方面,學齡人口漸次達峰,教育資源面臨著短期不足、長期可能有富余的動態變化。另一方面,城市發展正在從大規模增量擴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城鎮新居民希望子女在家門口就能上到好學校、接受好教育。針對這些形勢變化,全會對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十五五”規劃建議對教育事業發展作出的戰略部署,深刻體現出教育強國建設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頂天”作用,也體現出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立地”意義。我們必須堅定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教育公平和質量的新期盼,必須從教育自身發展的“小邏輯”,走向服務現代化強國建設、服務人的全面發展的“大邏輯”,清晰把握時代責任和努力方向。
我國教育現代化發展總體上跨入世界中上國家行列
記者:如何認識“十四五”時期教育事業取得的成就,為未來發展奠定了怎樣的基礎?
懷進鵬:“十四五”時期,我國教育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格局性變化,“十四五”規劃所確立的各項目標任務已全面高質量完成,教育現代化發展總體上跨入世界中上國家行列,為繼續跑好“十五五”新征程奠定了更堅實的基礎、積攢了更充足的底氣。
一是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上取得新突破。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程進教材進頭腦為引領,推動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向同行、校內教育和校外實踐雙向發力、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並進,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體系已經形成。堅持“健康第一”,全面落實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2小時,各地普遍探索實施課間15分鐘,學生“身上有汗、眼裡有光”逐步成為現實。
二是在提供普惠優質教育公共服務上取得新突破。在世界范圍內作比較,中國已經建成規模最大且高質量的教育體系,為孩子們平等接受教育提供了堅強保障。義務教育2895個縣域實現基本均衡。隨遷子女、適齡殘疾兒童受教育保障機制更加健全。開展縣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努力為鄉村和縣城提供高質量高中教育。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到92%,今年秋季學前一年免保育教育費政策惠及1200多萬兒童。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60.8%,進入世界公認的普及化階段。
三是在服務支撐社會經濟發展上取得新突破。“十四五”時期,高等教育累計向社會輸送5500萬人才,職業教育供給了現代產業70%以上新增高素質高技能人才。持續加強“強基計劃”等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推進卓越工程師、卓越哲學社會科學人才培養改革。啟動實施國家基礎學科和交叉學科突破計劃,在重大前沿領域部署學科先導項目,統籌推進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大學科技園、新型研究型大學和高等研究院建設,提高轉移轉化效能。
四是在深化教育綜合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基礎教育以縣中振興為推動,配合中考改革探索,改變以升學為導向的資源配置方式。高等教育推進評價改革,在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中,歷史性突破了學位授予“唯學位論文”限制。推進人才供需適配改革,每年更新發布急需學科專業清單,並適時推出微專業、微學分,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五是在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重要教育中心上取得新突破。在全球合作建成36所“魯班工坊”、8家海外卓越工程師學院、22個全球教師發展學院分院。中國國家智慧教育平台覆蓋220個國家地區,開通6種語言國際版,成為有重要影響力的教育國際公共產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教育研究所在上海成立,為推動教育變革提供了新的國際合作平台。
抓好任務分解,加強調查研究,精心組織實施
記者:請介紹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謀劃“十五五”改革發展,加快推進教育強國建設的總體思路和具體舉措。
懷進鵬: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深入學習貫徹全會精神和“十五五”規劃建議是教育系統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回顧“十四五”、謀劃“十五五”,應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統領,以加快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聚焦科技自主創新和人才自主培養,精心謀劃一批重大戰略任務、重大政策舉措和重大工程項目,抓好任務分解,加強調查研究,精心組織實施。具體來看:
一是全面實施立德樹人“一號工程”。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擺在首要位置,實施新時代思政課課程方案,建設實踐育人大課堂。把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作為立德樹人重要支撐,加強黨的創新理論研究闡釋,推出一批原創性教材,提升原創理論的供給力。廣泛開展體育和文化活動,試點建設健康學校,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二是加快推進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重點推進高校分類改革,同步建設用好國家人才供需對接大數據平台,優化調整學科專業設置。在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等戰略必爭和前沿領域,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進一步深化卓越工程師培養改革,以超常規方式把高校、企業、科研機構、創新平台等方面的師資、資源匯聚起來,組建學科交叉團隊,引育優秀人才。圍繞六大先進制造業重點領域,實施高技能人才集群培養計劃。
三是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實施基礎學科和交叉學科突破計劃,建設國家交叉學科中心,通過學科深入交叉融合催生重大基礎理論,讓高校更好發揮基礎研究主力軍、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通過建設區域轉移轉化中心、高等研究院等,聯合地方政府、金融部門、行業企業等多方力量,打通科技成果轉化鏈條的堵點難點。鼓勵和引導青年科技人才當主力、挑大梁,持續實施中央高校青年教師科研創新能力支持項目。
四是不斷提升教育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擴大學齡人口淨流入城鎮的教育供給,加強義務教育學校標准化建設和寄宿制學校配套。實施好縣域高中振興計劃。高等教育要提質擴容,擴大優質本科教育招生規模。進一步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從待遇保障、職業發展等多方面關愛教師。
五是持續推動教育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聚焦“破五唯”,持續推進工程碩博士以實踐成果申請學位的評價改革,推動高考綜合改革,加快中考改革探索。持續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打造未來教師、未來課堂、未來學校、未來學習中心。高水平教育對外開放方面,通過打造“留學中國”品牌、國際暑期學校項目、國際大科學計劃等,進一步提升全球人才培養和集聚能力,在全球教育治理中更好發揮引領作用。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23日 03 版)
| 相關專題 |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