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9日08:2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 |
圖① |
![]() |
圖② |
![]() |
圖③ |
![]() |
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2025)總決賽舉辦地。 |
10月13日至15日,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2025)總決賽在河南鄭州舉辦,廣大青年學生敢於做先鋒,用在課堂和實驗室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創新實踐中增本領、長才干。
高校畢業生等青年是創新創業的生力軍,支持其創業有利於更好發揮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激發全社會的創新創造活力。本期教育版聚焦大學生創業,見証一個個“金點子”結出“金果實”的故事,矚望廣大青年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廣闊天地中更好展現才華。
——編 者
創業項目如何選擇?
把市場堵點當作創業起點
本報記者 劉曉宇
“耐高溫、個頭大、出肉多,我們的鮑魚苗可以在福建海域安然度夏!”近日,在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2025)現場,閩江學院物理與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學生林昕哲(見圖①左,受訪者供圖)帶領的項目,獲得佳績。
“不耐高溫一直是制約南方鮑魚發展的重要因素。”林昕哲家住漳州市漳浦縣霞美鎮北江村,從小目睹了“南鮑北養”的轉運辛勞。
“鮑魚生存溫度是18至24攝氏度,初夏時全村的鮑魚都要運到北方海域度夏。轉運過程損耗大、成本高,但若不轉運,因高溫產生的疾病也會導致較高的死亡率。”林昕哲開始思考,怎樣把市場堵點轉化為創業起點。
在項目導師的幫助下,2021年,林昕哲著手開展養殖技術研究。團隊經過選種、雜交、觀察,篩選出3批耐高溫鮑魚苗,基於這3批苗,團隊又進行多次中試,最終培育出具備量產條件的“福鮑”品種。
在閩江學院,林昕哲得到了豐富的創業指導服務。聚焦福州16條重點產業鏈技術急需,閩江學院實施“服務福州行動計劃”,加強與領軍企業、科研院所協同合作。
在學校推薦下,林昕哲團隊與福州多家水產企業簽約合作,新品種“福鮑”成功推廣到多個村鎮,大大減少了轉運損耗。
此外,依托學校研制的自動供氧裝置控制系統,團隊優化了鮑魚苗供氧技術,鮑魚苗存活率從35%上升到70%。
在新的合作中,林昕哲團隊仍不斷探索:通過深加工,進一步開發鮑魚罐頭、鮑魚肽等產品,提高鮑魚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技術成果應用於數十家鮑魚加工產業相關企業,並獲得多項發明專利。
眼下,耐高溫鮑魚苗的成功培育和推廣,已形成研產供銷完整模式。這幾天,漳浦北江漁港的養殖戶林榮宗喜上眉梢:經過近一年養殖,新品種“福鮑一號”即將收獲,“村裡今年大量養殖‘福鮑一號’品種,很受市場歡迎。”
創新能力如何提升?
一場比賽就是一次“實戰”
本報記者 吳 丹
“請注意,前方疑似發現裂縫。”在深邃漆黑的管道中,一台頭頂探照燈、形如蜘蛛的機械裝置,正靈巧地邁動8條“腿”穿梭前行——這款被稱為“管道醫生”的巡檢機器人,已成功應用在四川雅礱江水電站等項目的巡檢現場。
“與傳統巡檢方式相比,我們研發的機器人可節省約90%的停機時間,大幅減少因停機造成的巨額損失。”研發團隊負責人、北京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學院博士生陳俊熙(見圖②,受訪者供圖)說。
最初的創新創業靈感從何而來?對大學生而言,實踐往往是最直接的答案。
在日常科研中,因展現出對機器人技術與產業結合的濃厚興趣,陳俊熙接到了一項任務:牽頭梳理實驗室的技術成果,並嘗試推動其轉化為產品。“我所在的實驗室長期深耕機器人研究,慢慢發現了一些有孵化潛力的項目,巡檢機器人正是其中一個。”陳俊熙說。
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絕非易事。在老師的指導下,陳俊熙與實驗室團隊成員報名參加了大學生創新創業相關競賽,通過不斷打磨項目細節,提升自身的創新與實踐能力。
每一場比賽都是一次“實戰”。陳俊熙和團隊成員們不僅學會了路演技巧,更經歷了從“技術思維”到“用戶思維”“產品思維”的轉變——不再是單純羅列機器人的技術參數,而是聚焦於能為行業解決什麼真問題。
一場場比賽也驅動著產品迭代更新。“前兩代設計方案採用固定底座的八輪設計,效果並不理想。從第三代六輪試驗開始,團隊嘗試更加靈活的柔性輪自適應支撐設計思路。經過不斷調整優化,最終打磨出第四代柔性八輪設計方案。”陳俊熙說。
與此同時,陳俊熙陸續參與了山東濟南黃河大橋高速公路巡檢項目、四川雅礱江水電站IPB管道巡檢項目、國家能源集團電站吸收塔巡檢項目等多個機器人項目。看到行業的現狀和痛點,他更加堅定了“把技術轉化為實際價值”的創業決心——組建公司,入駐北京交通大學大學生創業園。
北京交通大學就業與創業指導中心主任張博介紹,創業園為學生提供免費的孵化空間以及政策咨詢、投資資源對接等服務。據統計,創業園已累計孵化學生企業134家,覆蓋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人工智能、電子信息、軌道交通等多個行業領域。
如今,陳俊熙有了一個新身份——學校朋輩創業咨詢師。他說:“希望分享自己的創業經驗,帶動更多同學,讓科研探索的‘金點子’落地生根。”
服務平台如何搭建?
讓“會讀書”的人“會創造”
本報記者 黃 超
最近,浙江大學在校外舉辦了多場師生調研交流活動,主題是創新創業。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調研團隊走進浙大畢業生創辦的科創企業,把會場搬進研發、生產一線。
幾場活動中,師生和參會人員都討論到同一個話題:“杭州六小龍”中,有3家企業的創始人畢業於浙大。是什麼樣的培養方式,讓浙大走出一批創新創業人才?“會讀書”的人成為“會創造”的人,背后的經驗是什麼?
專業學習是創新創業的基礎。翻出浙大十幾年前的信息與通信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機器學習”等課程已被列入專業學位課。而1978年創建計算機系時,“研究人工智能理論、設計新型計算機”就被列為建設方案之中。
此外,還需要構建從實驗室到產業化落地的成熟生態。浙大依托各類創新平台,找人、找錢、找場地,陪伴青年學子闖過草創期。
生物醫學工程與儀器科學學院博士生王肅杰(見圖③左二,受訪者供圖)與導師團隊共同創辦公司,研發的多導睡眠監測儀可結合AI算法分析睡眠參數,生成包含600多項指標的診斷報告。2024年,公司入駐浙大科技園啟真腦機智能產業化基地。
“基地引入專業團隊提供科創服務,更迭戰略規劃,推進市場拓展,還幫助我們通過余杭區領軍人才項目獲得1500萬元政策資金支持。”王肅杰說,公司依托科技園龍頭企業、成長企業、初創企業和科研機構形成雨林式生態體系,在科技成果轉化上駛向快車道。
浙大畢業生創業火爆出圈,還引來不少人追問:為何這些企業都落地西子湖畔?校地合作,這片熱土孕育的創業氛圍,與學校的創新創業教育相輔相成。
據介紹,浙大正以杭州為中心向浙江全省域延展,建設一圈、一網、一高地,即“環浙大”創新創業生態圈、輻射全省的創新策源網絡、有國際影響力的人才高地。
具體來看,參與建設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打造杭州國際科創中心、高端裝備研究院、智能創新藥物研究院等載體﹔參與長三角一體化等建設,與省內地市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布局33家科創平台和新型研發機構﹔與行業龍頭企業合作,形成產業創新共同體,引領產業鏈強鏈補鏈……一系列協同項目落地,在助力學生創新創業的同時,實現高質量社會服務和支撐特色產業發展。
創新創業教育,不是一股腦地讓學生都去開辦企業,更重要的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下一步,學校將依托領軍專家和企業家資源,以優勢學科資源和高水平師資推動產教融合,瞄准國家和社會需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創新動能,不斷加強創新創業人才的自主培養。”浙江大學黨委書記任少波說。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19日 06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