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飛馳的光影,映照追夢的中國

——寫在中國電影誕生120周年

本報記者 智春麗 劉 陽 陳世涵

2025年10月19日08:2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志願軍:浴血和平》《震耳欲聾》……今年國慶檔,多部新片上映,中國電影迎來又一重要坐標:2025年票房已超過去年全年。

  這一年,我們還見証了中國電影的新紀錄:國產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登頂全球影史單一市場票房榜,標記下中國電影的最新刻度。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

  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記憶與精神追求,照見國家的奮進之路。

  時間的跨越

  電影起源於西方,是藝術與技術的結合。那麼,何以“中國電影”?

  1895年,世界第一部電影在法國放映。10年后,電影《定軍山》開機攝制,開啟了中國電影的序幕。

  中國電影自誕生以來便蘊蓄著強烈的民族特質,延續著文以載道的傳統和深切的現實關懷,具有強烈的中國特色。

  電影史研究者沙丹表示:“中國電影自誕生起就具有濃郁的民族特性。電影與時代緊密相連,保存著民族文化記憶。”

  ——來看120年的光影長卷吧!

  《定軍山》將戲曲搬上銀幕﹔現存最早的短故事片《勞工之愛情》,為早期電影的發展打下基礎﹔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最初是《風雲兒女》的主題曲﹔延安電影團將攝影器材當作戰斗武器,拍出了《延安與八路軍》《南泥灣》等珍貴影像﹔《林家鋪子》《橫空出世》等不同時期的影片,延續著多元類型的敘事創新……

  ——來聽膾炙人口的經典台詞吧!

  “為了新中國,前進!”“為了勝利,向我開炮!”“可無論如何,我們的血總是熱的!”“若前方無路,我就踏出一條路!”……

  一個個經典形象、一句句經典台詞,熔鑄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奮斗史,已成為沉澱的集體記憶、共享的文化符號。

  電影是“造夢”的藝術,是“追夢”的載體,深深融入中國夢的實現歷程。

  回望來時路,文化脈絡清晰可見——

  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人民需要電影,電影需要人民。

  黑白影像中,從《橋》裡工人階級“第一次當主角”的滾燙宣言,到《白毛女》中喜兒的翻身吶喊,電影裡有人民心聲﹔彩色巨幕上,“我和我的”電影三部曲展現了新時代主旋律電影的思想高度和藝術水平,《送你一朵小紅花》《你好,李煥英》以真情實感打動人心,電影一直在探索“人民性”的時代表達。

  創作傳統一以貫之——

  深深扎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扎根於觀照現實的敘事風格,挖掘民族文化傳統與探索電影語言的現代化始終並行。

  不止於創作。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以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力度和廣度推廣普及電影文化。特別是新時代以來,電影事業繁榮發展,2024年,城市院線淨增銀幕數4658塊,銀幕總數達到90968塊,全國電影公益放映隊4.3萬個、開展電影公益放映821萬場。

  實力的跨越

  觀察中國電影市場,兩個躍遷值得關注。

  一是規模的躍遷,電影票房從“億元級”躍升至“百億元級”。截至目前,今年全國電影票房超440億元。在本世紀初,全年電影票房尚不足10億元。

  二是技術的躍遷,電影生產制作技術加速迭代。1999年,電影《寶蓮燈》全片大多是二維動畫﹔2025年,《哪吒之魔童鬧海》特效鏡頭數量近2000個。電影制作水准、人才儲備攀升,將中國動畫電影提升至國際一流水准。

  何以跨越?

  ——中國電影,向改革要動力。

  “改革將電影推向市場,釋放生產力,並在社會主義文化與市場化改革間找到了結合點。”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尹鴻說。

  《電影管理條例》《關於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等管理政策先后出台,《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為產業健康發展保駕護航。提升電影產業在建設文化強國大局中的戰略定位,《“十四五”中國電影發展規劃》提出到2035年建成電影強國的發展目標,中國電影迎來歷史機遇和黃金時期。

  ——中國電影,向技術要支撐。

  創作端,《流浪地球》系列、《封神》系列等探索建立完整的工業化制作流程﹔產業端,數字化制作、虛擬拍攝等技術全面嵌入﹔市場端,分線發行、院線下沉,CINITY影院系統、國產LED放映系統和華夏飛影雲數字拷貝網絡傳輸平台等落地鋪開。

  自信的跨越

  國產電影正在重新定義“大片”。

  國產影片票房佔比連續5年超過七成,《哪吒之魔童鬧海》躋身全球票房前五,《流浪地球》系列把中國科幻推向世界,《長安三萬裡》讓千年詩意在銀幕上大河奔涌……

  中國電影的高質量發展,是文化自信的生動寫照。何以自信?

  ——自信,來自堅守文化主體性。鮮明的文化特性,正是在歷史與當下、傳承與發展的“接力”中淬煉而成。

  銀幕之上是飛馳的光影,銀幕之外是巨變的中國。

  1979年電影《哪吒鬧海》在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上映引起轟動,評論家稱贊“色彩鮮艷、風格雅致、想象豐富”。時隔40多年,“哪吒”歸來。BBC發出了中國電影“在全球范圍內變得有競爭力”的驚嘆。在《奇跡·笨小孩》裡,感受活力中國的創業激情﹔於《流浪地球2》中,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融入宇宙敘事。

  ——自信,來自文明交流互鑒。

  越開放,越自信。通過電影,中國感知著世界,世界了解著中國。中國電影在國際競爭中鍛造影響力,傳播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

  “引進來”彰顯文化向心力。上海國際電影節、北京國際電影節、平遙國際電影展等搭建平台,人氣攀升。“走出去”提升藝術競爭力。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合拍電影《音樂家》,冼星海的故事連接起跨國界的情感﹔構建多元立體的發行矩陣,《哪吒》系列等影片在海外上映,創華語片海外20年來的最佳成績。

  面對新的媒介環境,電影也面臨挑戰:短視頻沖擊、影院對觀眾吸引力下降、審美需求變化,行業周期性、結構性矛盾疊加突出,檔期冷熱不均,電影企業多而不強,需要應變求變、繼續深化改革。中國電影在挑戰中誕生,一路成長,從來不懼困難。

  從《定軍山》到《哪吒之魔童鬧海》,在120年的光影長卷上,中華文化的“光影意象”,遙相呼應、熠熠生輝。

  這是一次進化:中國電影發軔於中華文化,啟蒙於革故鼎新,成熟於改革開放,興盛於偉大復興。

  這是一次回望:哪吒“立”於定軍山上,技術表層之下,文化血脈激蕩奔涌了120年,未曾中斷,且愈發強勁。

  一路追趕、一路跨越,從遠望、仰視到平視,中國電影的視界從未像今天這般開闊:拓展新題材,發掘新視角,應用新技術,汲取源頭活水,勇於海納百川。

  光影之路,向未來延伸。

  120歲的中國電影,青春無限。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19日 01 版)

(責編:王先進、黃子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